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1、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不得承诺资管业务保本保收益。 近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将过渡期确定为到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对过渡期结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标等存量资产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转回资产负债表内,确保市场稳定。打破刚性兑付,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 《意见》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同时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兼顾市场诉求,允许对符合1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1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社会共识,为此《意见》作出了1系列细化安排。首先,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第2,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第3,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形,包括违反净值确定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委托其他机构代偿等。第4,分类进行惩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纠正并予以处罚。此外,强化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要求。为了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意见》强调金融机构的业绩报酬需计入管理费并与产品11对应,要求金融机构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由托管机构核算、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确认,同时明确了具体的核算原则。规范智能投顾业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售资管产品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在资管领域突出体现在智能投资顾问。《意见》对智能投顾业务作出了哪些规范?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机构推出该项业务,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资管等业务,由于服务对象多为长尾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如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提示不到位,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技术局限、网络安全等风险也不容忽视。《意见》从前瞻性角度,区分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和资管业务两种情形,分别进行了规范。1方面,取得投资顾问资质的机构在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变相开展资管业务。另1方面,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资管业务,不得夸大宣传或误导投资者,应当报备模型主要参数及资产配置主要逻辑,明晰交易流程,强化留痕管理,避免算法同质化,因算法模型缺陷或信息系统异常引发羊群效应时,应当强制人工介入。除金融机构外,互联网企业、各类投资顾问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也十分活跃。为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意见》明确,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针对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的情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分拆销售具有投资门槛的投资标的、通过增信措施掩盖产品风险、设立产品2级交易市场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范清理。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的,依法予以处罚,同时承诺或进行刚性兑付的,依法从重处罚。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2、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不得承诺资管业务保本保收益。 近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将过渡期确定为到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对过渡期结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标等存量资产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转回资产负债表内,确保市场稳定。打破刚性兑付,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 《意见》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同时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兼顾市场诉求,允许对符合1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1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社会共识,为此《意见》作出了1系列细化安排。首先,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第2,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第3,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形,包括违反净值确定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委托其他机构代偿等。第4,分类进行惩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纠正并予以处罚。此外,强化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要求。为了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意见》强调金融机构的业绩报酬需计入管理费并与产品11对应,要求金融机构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由托管机构核算、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确认,同时明确了具体的核算原则。规范智能投顾业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售资管产品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在资管领域突出体现在智能投资顾问。《意见》对智能投顾业务作出了哪些规范?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机构推出该项业务,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资管等业务,由于服务对象多为长尾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如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提示不到位,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技术局限、网络安全等风险也不容忽视。《意见》从前瞻性角度,区分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和资管业务两种情形,分别进行了规范。1方面,取得投资顾问资质的机构在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变相开展资管业务。另1方面,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资管业务,不得夸大宣传或误导投资者,应当报备模型主要参数及资产配置主要逻辑,明晰交易流程,强化留痕管理,避免算法同质化,因算法模型缺陷或信息系统异常引发羊群效应时,应当强制人工介入。除金融机构外,互联网企业、各类投资顾问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也十分活跃。为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意见》明确,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针对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的情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分拆销售具有投资门槛的投资标的、通过增信措施掩盖产品风险、设立产品2级交易市场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范清理。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的,依法予以处罚,同时承诺或进行刚性兑付的,依法从重处罚。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什么所有理财都要打破刚性兑付



3、为什么所有理财都要打破刚性兑付

从“法”的角度说,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其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合同双方是委托与被委托的法律关系,这就决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如果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诺,那么,这笔业务的性质以及合同双方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从理财变成了存款。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是1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财业务来认定,而应遵循存款业务的规则,包括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等。   从“理”的角度说,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因在于它会扰乱市场纪律,加剧道德风险,抬高无风险利率。资产管理业务处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外,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常常脱离监管视线,而刚性兑付却使金融机构背负了偿付义务,从而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此外,金融业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在刚性兑付条件下,那些高收益的产品由于保本承诺,同样达到低风险,这就使收益与风险出现背离,抬高无风险收益率,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实业发展的资金可获得性。   从“情”的角度说,主要是指情感、情绪这样1些因素。对消费者来说,刚性兑付看似“有利”,约定的收益如果不能兑付,则意味着损失,这些因素可能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阻力。要让打破刚性兑付真正落实、避免“执行难”,就需要让广大金融消费者心理上接受打破刚性兑付的事实,即使因此带来利益损失,也依然能“情绪稳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澄清1些模糊认识。

国家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4、国家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打破“刚性兑付”才是还金融市场的本源。1.能够刚性兑付的只有银行,其他所有的投资都是无法实现刚性兑付的,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无法做到的,这不是由某个人和机构决定的,而是由金融的本质决定的,银行敢于刚性兑付是因为能够给予的利率很低,即便能够发生巨大的风险,银行也能够承担。2.政府管制过多,导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着无限的责任,责任越大,管制越多,因而金融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正常的融资渠道不畅,非法的融资活动就留下了很大的活动区间。3.刚性兑付,就是指投资者买了1款理财产品,但是完全不用承担任何的风险,风险都在金融机构头上。理财产品到期后,金融机构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收益率返还本金+利息。刚性兑付就成了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这是1种典型的监管套利。

P2P为什么 不允许刚性兑付



5、P2P为什么 不允许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为什么还要规定不允许呢?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风险控制水平1直是评判P2P公司的最重要指标之1,禁止刚性兑付可以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1旦风控能力上去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会更高,从而在市场经济中,提升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2. 抑制道德风险 金融行业是1个风险行业,不出任何风险是不可能的。然而有些企业因运营能力不足或初心不善,以刚性兑付的形式暂缓眼前的风险,却本质上是在积累风险,待风险发展到1定程度,企业资金无法周转,便会滋生道德问题,违法犯罪。所以,打破刚兑也是有利于抑制市场乱象和规范企业道德的举措。 3. 稳定行业市场 因为刚兑的存在,许多“高收益高回报且低风险”的产品盛行于市,P2P交易量快速增长,无形抬高整个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所以,禁止刚兑也是为了消除金融安全的1些隐患。

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6、资管业务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不得承诺资管业务保本保收益。 近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将过渡期确定为到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对过渡期结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标等存量资产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转回资产负债表内,确保市场稳定。打破刚性兑付,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 《意见》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同时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兼顾市场诉求,允许对符合1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1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社会共识,为此《意见》作出了1系列细化安排。首先,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第2,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第3,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形,包括违反净值确定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委托其他机构代偿等。第4,分类进行惩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纠正并予以处罚。此外,强化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要求。为了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意见》强调金融机构的业绩报酬需计入管理费并与产品11对应,要求金融机构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由托管机构核算、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确认,同时明确了具体的核算原则。规范智能投顾业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售资管产品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在资管领域突出体现在智能投资顾问。《意见》对智能投顾业务作出了哪些规范?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机构推出该项业务,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资管等业务,由于服务对象多为长尾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如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提示不到位,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技术局限、网络安全等风险也不容忽视。《意见》从前瞻性角度,区分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和资管业务两种情形,分别进行了规范。1方面,取得投资顾问资质的机构在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变相开展资管业务。另1方面,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资管业务,不得夸大宣传或误导投资者,应当报备模型主要参数及资产配置主要逻辑,明晰交易流程,强化留痕管理,避免算法同质化,因算法模型缺陷或信息系统异常引发羊群效应时,应当强制人工介入。除金融机构外,互联网企业、各类投资顾问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也十分活跃。为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意见》明确,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针对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的情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分拆销售具有投资门槛的投资标的、通过增信措施掩盖产品风险、设立产品2级交易市场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范清理。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的,依法予以处罚,同时承诺或进行刚性兑付的,依法从重处罚。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