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转型农商银行,为什么不统一,农村信用社转型农商银行,为什么不统一
1、农村信用社转型农商银行,为什么不统一
您好,农商银行不是全国统一的,所以很多地方转型以后名称不是统一的,望采纳,谢谢。
2、农村信用社转型农商银行,为什么不统一
您好,农商银行不是全国统一的, 所以很多地方转型以后名称不是统一的, 望采纳,谢谢。
3、农村信用社转型农商银行,为什么不统一
您好,农商银行不是全国统一的, 所以很多地方转型以后名称不是统一的, 望采纳,谢谢。
4、转型时期农信社如何深化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农村信用社改组、改造成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时期。本文试图就转型时期农信社所涉及的部分问题,做出探索性思考。 清醒面对困难和问题 客户群日趋缩小。2005年底,全国农信社统一撤销了村一级机构——农信代办站。部分代办员被邮储银行聘为协储员,不仅带走了部分农信社存量存款,也带走了村一级潜在的存款增量市场。2006年,县级农信社统一由县、乡两级法人改制为一级法人。县级联社集中了信用社财权和部分贷款审批权,使得一批乡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很难得到贷款。2010年上半年,推广贷款新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后,一批账簿不全、财务管理不规范及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也开始不能得到县级联社的贷款。虽然以上改革有助于农信社防范风险,但县级联社在空间上离乡村远了,办理业务离农民远了,加之严重的人员不足,必然是“择大弃小”,丢失了一部分客户资源。 农信社管理基础差、不良贷款多、案件高发的社情,也使得省级联社在“抓发展”和“控风险”当中更侧重“控风险”。目前,农村信贷人员中存在着因为害怕责任追究而将客户拒之门外的现象。农信社过去基本上“独霸”农村市场,现在竞争加剧了,自己仍习惯于“以我为中心”的“坐商理念”,是客户群日趋萎缩的根本原因。 宏观调控影响日益增大。笔者认为,“十二五”前两年将有可能是国家实行相对紧缩金融政策的时期,调控的力度会加大,虽然有些调控政策对农信社实行了“区别对待”,但实际影响不能小视。 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和把合作金融改组改造成股份制银行的部署,也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挑战:贷款投放领域会受到限制;贷款投放的标准和条件将进一步提高;资格股全部退出后,农信社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将会更为单一。股份制改造不仅有大量工作要做,且改制后的管理难度会增大。 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十二五”期间可能既是农信社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充满变数和压力的时期。 省市两级机构的工作职责不够清晰。目前,省级联社的职责被定位于“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后三项职能比较好界定,而“管理”职能的内涵却难以把握。我认为,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通过省联社的管理推进了县级联社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省级联社制定政策,却不很了解县级联社的实际情况,造成市、县在一定程度上把政策“变通”后执行。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市办事处现在怎么管、将来怎么改,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坚持服务“三农”定位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要求金融业必须要有清晰的科学定位。需要用政治的观念、全局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市场的观念以及实践的观念全面分析。 农信社目前的资产规模已占到全国金融机构的10%以上,已成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三农”贷款存在着自然灾害难以预料、客户小且分散、运营成本高、与地方政府关系很难协调、农村诚信意识不相适应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国过去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明显不足,再加上管理体制变动频繁和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实力不足,不利于与商业银行竞争农村以外的金融市场,扎根“三农”才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 农信社有遍布乡镇的网点,丰富的支农经验,鱼水相连的社农关系,潜在的市场优势,占中国人口80%的服务群体。同时,服务“三农”的定位,不能排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的市民提供金融服务。这一群体大银行是管不过来的,应当成为农村信用社尤其是城郊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对象。 主动扎实做好营销 金融企业严格说是“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的“两头在外”的中介机构,其活力在于营销。 做好营销要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要以客户的需要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要摒弃“坐柜经商、待客上门”的官商作风,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营销。 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农信社的贷款应当用于当地,并能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农民增收规划相结合,动员当地政府、机关、企业和部门把资金存到农村信用社来。从这个角度看,县、乡、村政府和基层组织都应当成为农村信用社营销的重点对象。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仍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当前又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加快发展的总取向。寄希望于“先规范了,然后再发展”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思路必须与国家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相一致,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吻合,与客户的需求相匹配。 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要求其他方面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发展。为了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其他方面的工作就需要把握一个度。尤其是省联社各项政策的选择与出台,要始终坚持围绕有利于县级联社的发展而展开创新和改革,防止脱离实情、急躁冒进、追求形象工程和流于形式。 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起每个基层网点和员工的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省联社需强化宏观管理。
5、农村信用社如何转型升级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拓宽增收渠道,优化收入结构 一是拓宽中间业务领域。一方面要加强与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合作,发展农村保险代理业务,不断规范和推广代理各类农村财险、寿险和政策性保险业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农、林、水、电等部门的合作,开展代收代付业务,代办企业和个人客户理财业务,创造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咨询、农村投资顾问、资产评估和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二是尽早填补电子银行空白。全力推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完善业务全国通存通兑、超级网银系统\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使支付结算手段多元化。三是增加贷款品种。探索有关政策支持,开办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商用房贷款业务、开发企业联保贷款、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品种。四是开展票据贴现业务。建议有条件的地县级联社成立票据业务中心。配备精干力量,选取营销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综合素质高的员工充实到票据业务管理岗位,进一步丰富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产品。 存款是立社之本,经营之基,效益之源。实践证明,存款规模做大了,才能带动经营规模的增长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为此,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提升对存款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是纠正“时点考核”的旧办法,实行按日均余额考核,防止搞突击增加存款,保持存款余额的稳步增长。二是完善存贷联动机制,科学设定存贷款比例、资金归行率等指标,并作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高低的参考条件,培养客户“平时多存款才能在急需时得到贷款支持”的观念。三是围绕“财政性资金、项目性资金、派生性资金”三大储源,加大协调攻关力度,实行综合营销和差别化服务,促进对公存款稳定增长。 实行扁平化管理,优化业务经营机构 一是完善县联社直属经营平台。县级联社组建三大经营平台:以公司业务部(个贷业务部)为信贷营销平台,以风险资产经营管理部为清收盘活平台,组建经营型负债业务部,作为资金组织平台。对其下达业务指标,核定人员和费用,实行单独考核。二是依据现实,实行差别化管理策略,宜存则存,宜贷则贷,宜管则管。即:哪个信用社具有存款优势,就以存款为最高追求目标;哪个信用社具有贷款优势,即使存款资源不强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贷款营销;哪个信用社管理混乱、高管素质不高,就要首先整顿,实行责任追究。采取刚性措施整治,包括开拓市场优选客户,增加收入维护员工利益等;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加强表内、外利息管理。三是加快精品网点建设。要对所有营业网点分类排队,测算产能和效益盈亏平衡点,积极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逐步淘汰功能不全、产能不达标、综合核算为亏损的网点。优先布局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精品网点,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竞争形象。 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 农村信用社要适应经营转型和业务竞争需要,有效调整人员结构,开发人力资源优势,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优化干部结构。完善干部竞聘选任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二是充实营销队伍。压缩机关人员,推行竞岗和末位淘汰,鼓励优秀员工通过竞聘充实到营销岗位,增强一线营销能力,建立营销队伍向高层次管理岗位过渡的制度,通过提高营销人员身份地位和工作待遇,使营销岗位成为人们羡慕和向往的头把交椅。三是优化员工结构。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增加高素质人才占比。畅通员工退出渠道,鼓励内部退养,合理分流富余人员。借助重点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力量,做好员工教育培训。
6、农村信用社如何转型创新
看看民生是如何转变思维的吧。 农信社历史遗留问题多,想转型难度真的极大。